2024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十大工作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发展空间巨大。
一、发展机遇
01、市场需求增长拉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支付能力大幅提升,对生物医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等社会问题也进一步拉动了生物医药市场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045元,2023年增长至2460元,增幅超过100%。
02、多地政府积极布局生物医药产业
从各省市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多个省份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2024年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03、创新药、生命科学成为主要发力点
创新药物的研发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出台创新药支持政策。同时,作为原始创新以及为之提供支撑的基础研究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4年部分地区出台的创新药政策
04、技术突破带来创新机遇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药物研发效率,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并控制研发成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的医药创新生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医药健康交叉融合项目,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前沿技术在园区落地生根。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借力人工智能等新质力量,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更高端。
二、面临挑战
01、国产化供应能力不足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能力的建设尚处于起步期,原材料、试剂耗材、科研仪器设备等国产供应门类品种少、质量不稳定,进口依赖高,例如培养基需求90%以上都依赖进口。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自主可控性受到挑战,尤其是美国为保持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限制中国在美的生物科技研发投资、对生物医药领域产品加征关税、禁止向中国出口生物技术等。为保证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攻关和国产替代扶持,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02、缺乏一流的科创高地
到目前为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或涵盖生物医药产业的园区已超过2000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等地区,逐渐形成产业集群。长三角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但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尚不健全,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也存在较大落差,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尤未形成。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环节尚未发挥创新策源和高端引领功能。随着国内各省相继提出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目标,生物医药类园区不断涌现,出现了园区重复建设、资源争夺及恶意竞争等现象。
03、科技成果商业转化不足
国内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长期保持5%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25%-30%相比,转化水平偏低。临床医生作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在发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潜在治疗手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国内临床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医学转化平台,同时在现有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制度之下,医生往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产生而不是成果的转移转化。对于国内医药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也存在科技成果权属、作价投资过程中的国有股权管理不明晰以及国有资产处置易触红线等问题,科研人员对医药类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顾虑。
04、缺少复合型创新人才
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创新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培养和吸引这类人才对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结构性紧缺、培养模式较单一,能够利用交叉学科工具进行研发生产、临床管理和企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制约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等多措并举,逐步解决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培养和吸引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生物医药面临诸多挑战,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为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发展机遇,新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等行业自我创新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的重要动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优化,生物医药行业有望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实现更大的突破。